在当今社会中,育人早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品德与灵魂的塑造。作为中国核工业的旗舰学府,东华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东华理工)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精神,勇于创新”为基本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这便是独一无二的核军工文化。
东华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创新的路径与策略,旨在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赋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这种文化的核心在于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在一次热烈的掌声中,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的学生徐众鑫,作为原创音乐剧《核地花开》中青年张华的扮演者,感慨地表示:“剧中的角色为了国家与家庭的安全,舍弃了个人的幸福,这种精神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一代,我们理应㊣朝着国家的战略需求努力,学习✅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该剧以东华理工大学✅的办学历程为背景,讲述一代代核工业人舍身奉献、矢志不渝,为国家的核事业和和平作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的演员全部由东华理工的在校生组成,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不仅提升了表演技巧,更在艺术的浸润中感受了核军工文化的深邃内涵。
如何将核军工文化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内化”?东华理工大学不断创新新媒㊣体时代下的育人思路,鼓励学生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在学校发布的“形象代㊣言人”演员招募通知中,同学们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彰显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热情。
随着校园内长廊的建设完善,越来越多的师生将中国核工业发展史视为日常散步的必经之路。长廊两侧的展板细致记录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使学生在悠闲的散步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着核军工文化的养分。
作为一所以核起家的高校,东华理工大学一直以来都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从“蘑菇云广场”到“铀矿陈㊣列馆”,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核军工文化底蕴。2024年12月,校内的环境文化项目相继完成,标志着校园文化建设再次迈上了新台阶。
地质学是东华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2024年8月新建成的地质博物馆,是学校悠久历史与精湛科学的集中体现。博物馆设有八个展厅,展示逾㊣6000件各类标本,同时也积极吸纳学生参与讲解与志愿服务,使他们在实际参与中增强对校史和核军工文化的认同感。
自㊣成立以来,东华理工大学的核军工文化传承基地就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普及的丰富内容,展示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与流传下来的精神遗产。通过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活动,每年吸引着近1.5万名师生参与。
在讲坛活动方面,“核新”讲坛和钱七虎讲坛成为了传播核军工文化的重要平台,已开讲超过600次免费学习课程的网站,惠及十万余学子。这不仅促使思想的碰撞,也为广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通过实践平台与社会活动,东华理工大学将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推动了立德树人的新成效。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承担着科研任务,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依托丰富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为公众普及核科学知识。
东华理工大学的社会实践也是其校园文化深度融入社会的重要体现。大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村庄规划到古建筑修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推动着核军工文化的生根发芽。在这样的实践中,杰出人物如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冠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不断涌现,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活注解。
“近年来,学校围绕‘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理念,不断推动校园环境和育人平台的提升,让校园文化‘活’起来。”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福庆㊣如是说道。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这份文化底蕴,以更加创新的手段讲述故事,让核军工文化走进更多课程与课堂,增强师生对这种独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最终推动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
在这样的景象中,东华理工大学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独特的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在文化的熏陶与实践中,学校无疑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新的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